scribble

明里

日志 链接 关于

内在动机

第一次意识到内在动机的力量,是在毕业几年后,职业发展的迷茫期。在那之前,我更相信自制力的作用,相信应该把长远目标拆解成短期计划,靠意志力推动自己一步步执行,获得进步;但这种自制力至上的策略接二连三地遇到挫折: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太无聊,工作上找不到乐趣,业余按“必读”书单读书总是读不进去。

那几年,内在动机这个概念启发了我的觉醒。当时很喜欢两篇文章,一是 Paul Graham 的 How to do what you love,另一是阳老师的 如何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。我了解到自我决定论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里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–自主、胜任、联结,并逐渐把它们作为人生追求的重要部分。

最近读了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的《内在动机》,重温了这个概念。我意识到,在追寻内在动机的路上,我做的还远远不够。论语有云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这件事值得作为一生的追求。

内在动机体现为,做事出于内心的热情、出于对过程的享受。小孩子对万物充满好奇,每天有着用不完的内在动机,为什么上了几年学、长大之后,大部分人变得沉闷?作者认为,学校和父母用于激励孩子的奖赏、规则、控制等各种手段,大多都是有损内在动机的。内在动机太脆弱,而这个社会充满了毒害它的因素。

为什么要拥抱内在动机?一方面,它让人感觉更自由、更幸福,另一方面,它能让你把事情做的更好,对于知识工作者、对于创造性的事情尤其如此,如果你心甘情愿地为一件事坚持每天投入几个小时,当然比靠着外力或自制力逼迫自己做事情更好。

可惜,在社会中成长,内在动机受到各种规则、控制的束缚。学校把学习变成了一件苦差事,然后还责备学生为什么不努力、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要去打游戏,以至于很多学生也会为此自责。职场上,自上而下传导的业绩压力让人应接不暇,同时对金钱、职级的关注在内心过度膨胀,这些都让原本很有趣的事情(比如编程、分析、讨论)变得无趣。
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规则、压力、金钱、级别等这些简单直接的控制方式,是成本最低的。这种局面短时间内不能打破,但我们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争取一点内在动机。

社会上存在多种“强势方-弱势方”关系:父母-孩子,老师-学生,管理者-成员。对强势一方,能给予弱势方最好的帮助就是激发和培育其内在动机,这很难,需要耐心和智慧;现实中,最简单普遍的方法是控制。对弱势方来说,最简单的选择是服从;最难也最值得做的是突破控制,寻找内在动机;突破控制不代表反抗,反抗不等于自由。

在即将成为父亲的时刻,我越发觉得,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,也许就是激发和保护它的内在动机,为此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,跨越短视的社会和学校设下的重重障碍。一个追寻内在动机的父母,会是孩子的好榜样。

内在动机不是万能的。世界很复杂,人的行动受到多方面的约束,追求内在动机应该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进行,需要做出必要的妥协。例如职场上,企业和员工都面临着很现实的问题。企业不是慈善机构,需要创造利润,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;员工需要物质收入。很多类型的工作本身也没有自主的空间。所以,在职场上,不能无条件地追求内在动机。但如果是一名知识工作者,工作中多少还是存在内在动机的空间;或者,当工作已经能满足温饱的需求,我们可以适当地多关注一点内在动机。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做什么事,但可以试着更为自主地选择做这件事的方式。

内在动机不代表放任自流。人生的精彩之处,也许就在于在环境的约束中摸索出恰当的边界,用勇气和智慧找到一条内在动机之路。


明里
07 March 2021

如果 Disqus 评论系统无法加载,可以使用下面基于 Github 的评论系统(需使用 Github 账号登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