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ribble

明里

日志 链接 关于

职业三问

Jim Collins 在 Best New Year’s Resolution? 里提到,为了简化生活、聚焦能量,你应该时常问自己这三个问题:

  1. What are you deeply passionate about?
  2. What are you genetically encoded for — what activities do you feel just “made to do”?
  3. What makes economic sense — what can you make a living at?

刚看到这篇文章时,好像眼前一亮:原来人生这么简单,拿这三个问题当指南针,就不怕迷失方向了?

这两天越想却越觉得,这三个问题其实很普通,普通到快要烂大街,数不清的励志文章都会提到它们,特别是前两个。第一个问题就像乔布斯的 follow your heart,在这一问题上总是有两派观点:一派说,要追随兴趣和热情;另一派说,兴趣和热情不能当饭吃。第二个问题,大概是说“做你擅长的事”,也是很平常的道理。第三个问题,更有点像废话,吃不饱肚子还干什么革命呢。

没有人不向往在三个问题上都拿高分的生活:做着喜欢又擅长的事情,还能衣食无忧。我想大多数人都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,但困难在于: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,以及怎么在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权衡?

怎么寻找答案?

最近意识到,仅靠着分析自己过去的经历和当下的自我反省、判断,不足以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。埃米尼亚.伊瓦拉:如何转变职业生涯 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很大,引用两段:

你是由许多个自我组成,这些自我部分不仅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一样,由你的过去决定,它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。“真实的自我”植根于过去;而“可能的自我”则立足于现在与未来。一部分“可能的自我”通过你当前所做的事情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公司确定;另一些“可能的自我”却仍然是模糊不清,只存在于你的个人梦想之中。

你并不可能通过在头脑中的“反省”来发现“可能的自我”。人们是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“反省”来了解到自己“可能的自我”。

简单地说,路是走出来的,寻找答案要靠尝试。

在专业的选择上,很不幸,很多人在上大学前不了解各个专业,进了大学后转专业又没那么容易,大学毕业后,很容易被灌输的是“干一行爱一行”的思想,“转行”这件事情听起来就像高难度动作。我就走了这样的弯路:在一个无趣的专业里混过了大学四年,之后糊里糊涂读了硕士,毕业后选择了“对口”的工作,又度过了不愉快的三四年。

这种情况下,一个人缺少各个方向的探索和尝试,因而也没有足够的信息作为寻找答案的依据。

话说回来,栽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,除了N年前,就是现在。我今年才真正下了决心,要开始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。

现阶段的回答

  • 我对什么怀有最深的热情?

    回顾自己过去这些年求学、工作的经历,我发现自己很少长时间地、富有热情和兴趣地投入到某种脑力活动。 直到今年10月开始在业余高强度学习编程,到现在为止每周投入近 20 小时,兴致很高。

  • 我最擅长什么?

    对技术资料的学习和理解力尚可,数学还凑合。(不擅长的:跟人打交道的事情我比较犯愁)

  • 什么事情能提供物质保证?

    物质方面我要求不高,只要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就行。

综合以上,转行去做程序员可能比较适合我,或者,编程与数据挖掘结合的工作可能也不错,现在还难下定论。未来的两三年我想多了解信息,多尝试不同的方向,多学些基础技能,再做决定。首选的是阳志平老师常提到的元学科、元技能:数学、编程、认知科学、网络科学、写作等。


明里
19 December 2015

如果 Disqus 评论系统无法加载,可以使用下面基于 Github 的评论系统(需使用 Github 账号登陆)